维生素D是人体重要的营养元素,对维生素D营养状况进行准确评价和及时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延缓维生素D相关疾病的发生。日前,中国营养学会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我国国情,对维生素D的营养现状、缺乏原因及健康风险、评估意义与方法、改善措施等方面展开充分讨论,基于循证医学相关成果,形成《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为基层和健康体检(管理)机构开展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和干预提供了规范化建议。让我们一睹为快!
一 . 维生素D营养状况
01维生素D的代谢
维生素 D 是人类必需的一种脂溶性维生素,除发挥调节钙磷代谢、维持骨健康的功能外,还参与组织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维生素D主要在阳光照射下再经皮肤合成,也可从饮食中少量摄取,其中动物食物来源的为维生素D₃,植物食物来源的为维生素D₂。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D主要在空肠、回肠与脂肪一起吸收,然后在肝脏经25羟化酶的催化合成25羟维生素D[25(OH)D],最后在肾脏经过1α位羟化成为1,25-双羟维生素D[1,25(OH)₂D]发挥生物学功能。
25(OH)D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稳定性好,是公认的评价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可靠指标,主要包括25(OH)D₂、25(OH)D₃两种形式,其中25(OH)D₃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存在形式。
02维生素D营养状况判定指标 维生素D营养状况分为正常、不足、缺乏、中毒四类,具体判定指标及参考判定值见下:
1.25(OH)D单位换算系数=2.5nmol/L 2.维生素D中毒:当人体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时,若出现高钙血症的表现、伴有高钙尿和低甲状旁腺素血症。
03维生素D营养状况现状
维生素D缺乏是世界性问题,造成维生素D缺乏流行的主要原因是阳光直接暴露不足、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孕妇、儿童、老年人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风险人群。 ★全球约30%-60%的儿童和成年人存在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 ★国外一项研究发现36%的孕妇缺乏维生素D。 ★2016-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男孩15%,女孩22.7%。
04维生素D营养缺乏或不足的风险 维生素D缺乏症主要表现为骨骼疾病,在儿童称为佝偻病,成人依缺乏程度的不同可引起骨质疏松症或骨质软化症。除与骨骼疾病明确相关外,维生素D也可能与一些疾病有相关性,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佝偻病# 典型的骨骼畸形表现为方头、鸡胸、漏斗胸、念珠肋、O型腿和X型腿等。一般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
#骨质软化症# 成年人维生素D不足主要表现,特别是妊娠和哺乳妇女及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脊柱、肋骨、臀部和腿部疼痛。严重者可发展为剧烈的全身疼痛,活动和行走时加重。
#骨质疏松症# 以骨骼疼痛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当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浆25(OH)D浓度<10 nmol/L(<4 μg/L)时,可能伴有血浆钙磷水平降低。
#癌症# 维生素D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分化和抑制转移来抑制癌变并减缓肿瘤进展。
#心血管疾病# 低水平血清25(OH)D₃可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升高,出现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血压,这些均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血清25(OH)D每增加25 nmol/L(10 μg/L),心血管疾病事件的风险降低10%。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甚至缺乏,补充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可保护肾功能。
#慢性肾脏病# 维生素D缺乏症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普遍存在。补充维生素D可能对慢性肾脏病患者有益。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建议将维生素D的水平维持在30μg/L或更高。
#自身免疫疾病# 体内维生素D含量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发生关系密切。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受体不足与缺乏,并贯穿疾病始终。补充维生素D可使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下降22%,长期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预防自体免疫疾病,尤其对≥50岁人群。
#维生素D过量# 长期摄入大量维生素D补充剂所导致的过量或中毒时有发生。维生素D中毒严重病例可出现精神抑郁、肌张力低下、运动失调,甚至昏迷、惊厥等,极端情况下则会导致肾衰竭、全身软组织钙化、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二 . 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
01评价方法 维生素D营养状况应依据维生素D缺乏的病因、临床表现、血生化及骨骼X线检查。仅据临床表现的诊断准确率较低。血生化与骨骼X线的检查为诊断的可靠指标。1.1一般情况: ★一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 ★膳食史及疾病史:询问最近 1~3个月的膳食摄入情况;询问疾病史、服药史及个人生活习惯。 ★户外活动:每天白天户外活动时间是否超过半小时。 1.2 体格检查: ★基本项目:身高、体重和腰围;并计算体重指数。 ★神经系统 ★体征 1.3辅助检查: ★X线检查 ★血尿检测 ★B超检查 ★血清25(OH)D水平测定:最可靠的诊断标准,是反应维生素营养状态的最佳指标。
02筛查流程 专家共识建议在普通人群中因地制宜的进行维生素D营养状态评估,并根据风险及合并危险因素的情况进行分层干预。
03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人员/机构
公共营养师: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主要人员。 基层医疗机构: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主要监测机构,在日常初级医疗保障工作中建立良好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和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具有维生素D缺乏及中毒人群,主动开展风险筛查,对于促进全民健康具有重要益处。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专业的维生素D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流程。 体检机构:对于常规监测过程中维生素D水平不足及缺乏人群进行全面体检及建议其至专科就诊非常重要。 就诊的相关科室:维生素D缺乏或过量患者可能出现在骨科、老年科、儿保科和体检中心。
三 . 维生素D营养状况改善办法 01、维生素D水平正常或不足人群,预防维生素D缺乏:每日阳光照射约30min,富含维生素D食物摄入,婴儿/幼儿/乳母及老年人应根据情况予以维生素D制剂补充约400-800U/d。 02、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者:可口服或肌肉注射,口服为主。维生素D 2000U/d为最小治疗剂量,疗程至少3个月,后评估治疗反应。存在影响胃肠道吸收维生素D情况时,可予以肌肉注射维生素D制剂15-30万U/次,并根据需要结合口服治疗,用药2个月左右随访监测。 03、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保证充足的钙营养,必要时补充钙剂。 04、2022年ESPEN微量营养素指南建议对反复缺乏维生素D的患者,应连续服用维生素D2个月,剂量为每日4000-50000U,使血液25(OH)D水平达到40-60 μg/L。 05、维生素D中毒的预防及治疗: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制剂。如采取大剂量冲击疗法,需注意监测血清25(OH)D水平。 06、膳食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
07、维生素D缺乏或过量人群的随访管理: ★建立健康档案、形成连续可追踪的风险管理模式。 ★定期随访:每3-6个月,评估干预效果。 ★监测转归:高危人群每年至少1次监测,并根据干预效果进行临床转归的监测。
该专家共识的出台为人群提供了一个经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筛查及管理模式,通过筛查-干预-评估环节循环往复,能更好实现维生素D水平预防或过量预防关口前移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