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正成为一门资本偏爱的赚钱生意。 据悉,近日中国ICL四大龙头之一的艾迪康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拟登陆港股主板,摩根士丹利及Jefferies为联席保荐人。这并非艾迪康第一次提交上市申请,去年6月,他们曾向港交所提交申请,却因“材料失效”而告终。
如今卷土重来,艾迪康若成功IPO,中国ICL市场版图也将拼凑完整。值得注意的是,艾迪康虽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并称中国ICL四大龙头,发展却是最为波澜的:一路走来挫折不断,高管离职、自立门户,一度面临崩溃。
2018年,美国资本巨头凯雷入主,变成第一大控股股东,将原来两位创始人“收编”。借助资本力量,又赶上突发“全球黑天鹅”,艾迪康竟然“起死回生”,完成了一次逆袭:三年累计赚走78.5亿元,其中,核酸检测生意赚走21.57亿元。现在,再次走向了IPO。
别看艾迪康靠核酸检测风风火火,早年却颇为忐忑。 2004年,林继迅、林锋两兄弟受海外启发,觉得医学检验未来会是一门十分赚钱的生意,在杭州联手创立了艾迪康,进军在中国尚处懵懂的ICL(独立医学检测实验室)市场。 ICL一词,要追朔到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美国医院大多“超负荷”工作,一些有头脑的商人盯上了医院难以完全覆盖的生意,成立小型医学独立实验室,探索摸金。
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生物技术的快速迭代与融合,现代临床实验室设备越来越自动化,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始广泛在美国出现,最终蜕变成庞大的热门赚钱生意。 在美国,ICL有多赚钱? 有海外三方机构曾拆解过独立检测巨头QUEST。2003年时,他们的营收就达到了47亿美元,全年完成1.3亿项检测。要知道,即便现在,美国也就3亿多人。而QUEST的1.3亿项检测、47亿美元营收,还是发生在10多年前,如此巨大的商业前景,怎能不让人心动?
“美国几亿人口都能赚那么多钱,要是在中国呢?”看到了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与商业前景,林继迅、林锋两兄弟决定大干一场,实现人生巅峰。 不只是两兄弟看到了ICL的市场潜力。在广州医学院留校工作的金域医学创始人梁耀铭更早看到了,那辽阔市场,在他的带领下,金域医学成了国内在独立检测方向的探路者,并开启了一条长达10多年,由冷转热的赛道,使中国ICL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生存路径,相比背景实力雄厚的金域医学,艾迪康就没那么一帆风顺了。 起初,林继迅、林锋二人想的比较简单,觉得复制“美国模式”就能实现发家理想。 干了几年却发现,技术始终是一道绕不过去的门槛。这就是为什么,智能化席卷中国之前,ICL还不是一个被资本追逐的热门赛道。其中有一个关键点:资金投入高、周期长。
同期对比,2010年以前,正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期,各路资本涌向成本更低、规模化更易实现的风口。资本都清楚ICL能赚钱,可投入到何时才能完成规模化是个问号。 因此,成立较早的艾迪康,与其他同行相比,总是差着几节台阶。创业维艰的林继迅、林锋,一方面要琢磨筹资,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另一方面还要应对来自公司内部的“不和谐”。 内心无比忐忑。 迫于经营压力,艾迪康曾发生一系列“内讧”,高管不满意两位创始人的战略规划,纷纷出走,有的甚至自立门户,“昨天还是哥们弟兄,今天就成了竞争对手。” 那些在电视剧、小说中“反目成仇”的情节,硬生生烙在了林继迅、林锋两兄弟的肩上。 看着,同行一个个先于自己迈入巅峰(IPO)。2018年,二人决定再冒一次险,引入美国资本巨头凯雷。
那笔交易,被媒体称为“艾迪康的起死回生”。 实际上,与凯雷一同入主的还有美年健康,只不过控股权被凯雷牢牢锁在手里。 林继迅、林锋两兄弟则“卖身”依附凯雷,不再参与艾迪康的日常经营。 接下来,一个全新的艾迪康诞生了。 控股之后,凯雷动用其在医疗领域的资源优势,很快帮助艾迪康以高质量标准扩展了实验室网络,有17个医学实验室拿到了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 艾迪康则由一个“动荡不安”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了与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相媲美的中国ICL四大龙头之一。业务也变得全面起来,为医院、体检中心、制药公司、CRO公司等提供检测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2020年,“全球黑天鹅”突袭,凯雷看到了核酸检测的未来,艾迪康积极转向COVID-19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抗体检测等方面的投入,靠资本之力打开一条全新通道。
用几年时间,实现大反转。招股书显示,2019年公司营收17.29亿元,受益于核酸检测需求拉动,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达到27.42亿元、33.8亿元。
其中,仅核酸检测就为公司两年间贡献了21.57亿元的收入。 公司净利润更是从2019年的7040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3.22亿元。如果说,林继迅、林锋两兄弟通过“卖身”的方式让艾迪康“起死回生”,那么,核酸检测则让其发了大财。 可是,单从数据看,33.8亿元营收只换来3.22亿元的净利润,似乎又没赚什么钱。 艾迪康把营收开销都用在哪里了?吸引高端人才,搞研发? 事实并非如此。艾迪康2019年、2020年、2021年分别在研发投入对应的营收占比是4%、3.7%、3.7%,这对于一个医疗机构而言,简直就是“芝麻绿豆”的资金投入。 那用在哪了? 答案是在,规模化上。 艾迪康目前拥有26个自营实验室。别看只是26个,穿透了31个省市1500多个市县与17000多家医疗机构建立起专用冷链物流网络,检测量可达到1年8050万次。
规模化需要资金支撑,资本喜欢规模化,有规模才有估值增长空间。 前文提到,过去互联网行业大受资本追捧,就在于很容易实现规模化,动不动就产出一个平台与巨头。规模化的生意都比较好看懂、看透,这是凯雷选择押宝艾迪康的原因。 “黑天鹅”摇摆不定,核酸检测为艾迪康带来了一个巨大线下流量盘子,以支撑规模化。 下面,就是如何通过规模化来实现资本化。 资本化,几乎是所有资本参投的公司,都要尽可能去实现的目标。 一是,得到流动性优越的融资渠道;二是,方便资本价值变现;三是,转移风险。 核酸检测很赚钱,需求量大,尤其在当下时节,每个人都不敢说,自己不会去做一次。
但此类生意受行情波动影响同样很大,他不像吃饭,一顿不吃饿得发慌。公司想给自身找条退路,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有限的机遇期内,趁着业绩攀高,通过规模化尽快实现资本化。 凯雷是资本运作的“行家里手”。他们深知资本化的重要性。早在2021年,拿到2020年营收暴涨的数据后,他们就敦促艾迪康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却因“材料失效”而失败。 为了想在去年尽快谋求IPO,艾迪康1月份,还完成了一笔8800万美元的融资。
参投方包括马来西亚主权基金国库控股、清池资本、千骥资本、奥博资本、未来资产等。 这是一波战略入股,目的就是在IPO前,完成一笔投资升值。可惜,这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资本巨头做梦都没想到,艾迪康没通过IPO的原因,是栽在了“材料失效”上。 他们同样没想到,“黑天鹅”的反复,让核酸检测又变成了一门炙手可热的赚钱生意。 今年,选择卷土重来,让搞过一次“乌龙”的艾迪康再次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
招股书显示,经历2021年最新融资股权稀释,IPO前,艾迪康仍是一家由外资控股的公司。凯雷持股39.87%;两位“卖身”给凯雷的创始人林继迅、林锋兄弟分别持股12.45%。 若实现IPO,凯雷在中国再收获一笔知名案例,巩固医疗领域投资护城河。林继迅、林锋两兄弟,即将迎来人生高光时刻,单靠股权就躺赢出一个财富爆棚的身价。 他们在公司迷途时,做过一次选择,现在,选择又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