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渠道聊到近期刚做了一条生化免疫流水线,大几百万的设备中标价仅仅一百多万,但是即使如此,中标价也仅仅是为了规避“不能免费投放”的政策,最终这一百多万还是要以赠送试剂的方式还给医院。
因此,这大几百万的设备成本只能由厂家和渠道共同承担,虽然后续的试剂流量很大,但收回成本最少也要1-2年。好在化学发光都是封闭的,生化仪器应该也事先跟领导们达成了封闭的共识。
但是,如果接下来遇到“安徽集采”这样的事,渠道的利润瞬间趋于零,厂家的利润也大幅下滑,如果厂家再像罗氏一样没有响应,而又有很多厂家像雅培那样响应了,那接下来该如何呢?
医院面对这已占满了整个实验室、所有项目都按照15189质量管理体系予以认证、所有人员都已操作习惯了还有很多年使用寿命的大家伙,又该如何呢?
以上,正是安徽集采后罗氏和贝克曼的用户此刻面对的问题。
接下来,试着推演一下医院的行动。
01 响应集采号召
在今天我们的国度,没有人傻到对抗国家机器,更何况有的人还有把柄在国家手上。因此,响应——是每个人都会表达的态度。
但也一定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首先,之前罗氏的流水线已经占据在那里了,还可以做做激素等项目,新装流水线没有地方。但医院已经使用习惯了流水线,重新用回单机,也不是不可能,但一来是种技术倒退和资产浪费,二来闲置下来的流水线总得有人买单,谁会买单?
如果当初的流水线是财政拨款买的,那么就由老百姓买单了;如果是厂家和渠道投放(或双方认可的变相投放,如同篇头案例)的,即使没有签协议,医院也脱不了不守商业承诺的干系。因为,买方一定知道中标价远远小于实际价格,并在心理上认同其通过后续销售试剂回收成本并赚取利润。如果,因为集采,就一锤子否定了这个商业信用,同时还被冠上“违反集采规定”的帽子,还动不动拿纪委来唬人,我想,这本身就与政府所宣扬的价值观相悖了。
可能有人说,当时没有人逼迫谁做这个商业决策;另外,可能还有人说商业就是有风险的,入局者要愿赌服输。
但是,如果没有医院各级领导为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医院的发展和未来的收益保证来吸引商家投入的话,厂家和渠道们应该也不会这么放心大胆的投入;同时,如果没有这种社会资金的投入,单凭政府的拨款,我们的医学实验室也绝对不可能用短短的十年时间,就可以比肩发达国家的实验室。
因此,我们不能在享受到人家的投入带来的发展的好处后还卖乖,把责任全部推给投入者。
其次,事到如今,如果医院下定了彻底响应集采的决心,要把罗氏等清理出去。那么,雅培、西门子和迈瑞们敢于投放这种大型流水线吗?
真不一定,因为只有一到两年的采购期;并且,这期间到底能否严格执行都说不准;再者,类似集采这样的政府决策说到就到,并且新的或更高一级的政策一到,原来的承诺就被抛弃,这些刚刚发生的事,刚好证明了没有信用可言。因此,在此情况下,我想,新来者很难投放流水线等设备。
最后,要想继续使用流水线,只有购买设备了,但是,钱从哪里来?政府是应该不会有的,医院能有吗?总之,要想采购这些设备,很难。
还有诸如回款等事情,医院做得到吗?如果能做的到,价格早就会下来,也不会等到今天的集采。
02 如何响应集采
上面说了,医院主观上很想响应,但大设备——尤其是在流水线上有点“臣妾做不到”的无能为力。
那么,有没有好操作的动作。如果有,肯定会首先响应和积极响应。
我想,POCT类的东西正是如此,这些项目有PCT、BNP等,数量和价值都不小。其设备成本低、体积小,厂家和渠道们也会配合投放等。因此,迫切需要拿出响应态度的医院一定会在此先下手,用来抵消和平衡难以响应的部分。
03 安徽集采
11月2日,安徽医保局等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执行检验试剂集采谈判议价结果的通知。
执行的决心在预料之中,出乎意料的是再次没有公布谈判价格。
高层不想激进、要软着陆的意图不言而喻。这么多年,方方面面的事,不都是这样吗?
治大国如烹小鲜,要掌握火候、稳当点、一步步来,不要大翻爆炒,过了头。
至于安徽集采在业界造成的震动和影响,如同任何一件曾经引起轰动的事情一样,终究会是过眼云烟。没有人会有功夫追着看它到底有没有执行和如何执行。
即使部分执行,那又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