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实施化学发光试剂集采之后,多个省医保局跟进最低价阳光挂网。国庆节前,南京医保局又和迈瑞进行了谈判,IVD产品整体降价35%。
“遏制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虚高,兼顾企业合理利润,促进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这是《“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定的基调。引导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就医难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山雨欲来,IVD行业会面临一个良性的调整时期,之后步入高质量发展周期。如何挺过这一个冬天,是当下IVD企业面临的一个坎,大家正在经历一场淘汰赛。
降价保质是主旋律,相比于药品和高值耗材,IVD相对温和。安徽集采的88个产品平均降幅47%,南京医保局谈判迈瑞产品整体降价35%。行业内均认为价格可以接受,中标企业也觉得有积极正向作用。但对不少企业来讲,降的是实实在在的营收和利润,还不一定能够获得量的增加,那样就很危险了,所以会淘汰一批IVD企业。
对于一个省来讲,集采的每个产品中标的企业不会太多,政府也一般会考虑在市场上用量较大的品牌。所以淘汰的就是同质化且市场占有率不高的企业的产品。IVD企业们都有自己的核心区域,一个企业供全国的情况也不会出现,未来的市场格局至少每个细分领域还是有10个头部企业存在的。
大厂忙着布局集采中标 对于大型IVD企业来说,现在应该战略性布局核心地盘了,该中标的产品是不能丢的,否则将失去一个市场。在降价的大背景下,能中标也是一种收获。中标保持基本盘,增长就要靠创新业务来支撑未来发展了,要么是新技术,要么是出海。IVD并购的标的会越来越贵,企业更倾向用产业资本去入股;大企业之间的合作也会增多,进入新领域共同分担风险尤其重要。
小厂抓紧以创新换融资 在新冠检测利好的背景下,IVD中小企业融资路上顺风顺水,亿元级的融资消息不断。但不难看出,获得融资的企业无一不是拥有创新性的技术背景。比如上游原材料领域的翌圣和博岳,数字PCR的思纳福,纳米孔测序的今是科技,病原体分子诊断的杰毅生物,凝血赛道的普迈德、普施康、沃德,微流控的达微等等。如果现在入场IVD领域,还是做一些新技术方向比较容易成功,太普通的项目就别搞了。
第三方检验继续扩大规模
集采对第三方检验影响并不大,试剂降价完成后,收费端必然也会降价,医院对应的收入会减少,那还不如外送给第三方检验。第三方检验走的是规模路线,要靠检测量分摊成本,也靠量和供应厂家议价,他们应该比政府砍价还狠。不过第三方检验的投入成本很高,市场格局已经定了,等新冠检测这波红利过了,中小型实验室可能业务就不多了。
IVD代理商不会消失 集采一来,好像最苦的就是代理商,不让中间商赚差价了。其实渠道的价值是很大的,IVD企业大多数都是经销模式,渠道承担了很多的功能,比如入院、压货垫资、售后配送等等。这些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需要的,就算集采了,也是需要上量、配送的,厂家依然会分配一部分利润给到代理商,另外还有更多的没集采的产品也需要铺渠道。或许有的代理商就直接合伙成厂家的分公司了,被淘汰的依然是小规模的代理商。
上市不是终点,出海充满挑战 IVD上市很热闹也很拥挤,现在有50家,过几年估计会有100家了。当身边都是上市公司了,上市两个字的光环也就消失了。上市仅仅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也不是终点。据我观察,未来几年,IVD上市企业中也会有日子不好过的,没上市只有自己知道日子难过,上市后,大家都看你日子难过。业绩惨淡、股价下跌、股民痛斥,是另一种资本挥鞭的压力。
国内不好做,出海总可以吧。别看新冠试剂出海赚得欢快,那也仅是特殊背景下的狂欢。整体来看,国外的监管是越来越严的,自己产品有几把刷子肯定是清楚的。从CE到IVDR,都是一场淘汰,很多企业是玩不起的。并且常规产品在海外也并没有像新冠试剂那么好进入市场,出海充满挑战。
企业过冬三件套:人才、客户、现金流 纵观那些摇摇欲坠的企业,无一不是摊子铺的太大而导致资金链断裂的。IVD行业相对的保守,很多企业都有大把的现金躺在银行的账户上理财吃利息。如果集采带来的真是一个寒冬,那也不会对企业伤筋动骨,顶多就是降低些运营成本,砍掉一些边缘的产品线,优化下组织,减少些市场费用。当然,企业必须要更加重视人才和客户,人才是火种,是未来创新的源泉;客户是灯塔,是照亮发展的基石。引进科学家级别的创新人才,打造区域示范性质的客户标杆,是IVD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毕竟,IVD产业是整体向好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