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冠疫情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冠疫情自去年暴发以来,呈现3个阶段的特点。最初在武汉集中暴发的疫情,我国采取积极有效应对措施,有力控制了早期疫情在国内的蔓延,防控政策正确定位与技术产品广泛研发为后续进一步防控奠定了良好基础。其后随着海外疫情持续发展与病毒变异,出现阿尔法变异株占主情况,国内发生多起多点散在零星暴发,我国也加强了海关等进口货物与人员的管控检测措施,有效控制了多次疫情散发事件。目前处于新冠疫情发展新阶段,印度德尔塔变异株已演变为国外主要流行毒株,其传染性明显增强,也是造成近期广州、江苏、福建、黑龙江等地境外输入引发的较大规模本土聚集性疫情暴发的原因。
二、目前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难点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新冠防控一直强调坚持“四早”原则,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政策是防输入防反弹的有力措施,虽然全国动员组织实施严格防控,但在多次核酸检测的情况下仍屡屡出现输入病例反复出现和疫情多点暴发,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尽管个别地区存在管理措施漏洞等问题,但我国的防控体系已比较完备,因此新冠核酸检测技术环节的问题是目前疫情防控中存在的难点,尤其是境内出现的超强变异株——德尔塔毒株,该毒株病毒载量高、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而且转阴时间长。近期疫情中有报道核酸检测结果多次阴性后才转阳,提示有可能存在检测试剂性能不足导致的漏检问题。
三、核酸检测环节重要性凸显
在德尔塔毒株传播为主的疫情新阶段,鉴于该毒株的独特特性,尤为重要的是不能忽视新冠核酸检测环节的重要性,应该提高标准要求,加强检测试剂质量控制,保证能够准确灵敏的鉴定毒株,提升检测能力水平,及早发现控制感染扩散传播。
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33个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各企业新冠核酸检测产品除在灵敏度、检测靶标等方面存在不同,在反应体系方面的差异对于检测结果更可能造成明显影响,值得关注。核酸检测反应体系包括模板及扩增反应酶混合液,模板量与检测体系的稳定关系到PCR反应能否得到可靠的检测效果。
1、模板是PCR扩增反应的起始物,模板量对于后续扩增得到特异产物结果尤为重要,只有保证一定的核酸模板量,才能得到满意扩增效果。目前各家试剂模板加样量参差不齐,从5µl到20µl不等,对于加样过程中过少的模板量,实验室工作人员须采用微量加样器手工加样,操作人员在操作时佩戴面屏并隔着生物安全柜挡板玻璃,很难准确目测观察加样情况,极易造成加样误差从而影响扩增结果。而小体系扩增所需的微量手工加样,也可能带来检测过程中的交叉污染和漏检。
2、目前各家试剂PCR反应检测体系从20µl到50µl不等,PCR反应体系中的主要成分是聚合酶类,如果反应体系过小,则参与扩增反应的聚合酶类过少或反应体系不是最佳配比,导致反应不充分而影响后续扩增结果。小体系扩增并非临床常规使用的扩增模式,大部分用于临床的荧光PCR仪最小扩增体积为40µL,因此小体系扩增不能保证扩增效率,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小体系扩增导致检测灵敏度普遍较低。
3、目前各家试剂检测灵敏度下限从100到1000 copies/ml不等,《全员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第二版)》中要求的500 copies/mL灵敏度检出限对于现阶段疫情特点尤其是低病毒载量的潜伏期或发病初期感染者可能并非最佳,建议提高灵敏度限值至100-300 copies/mL。对检测体系的具体技术参数要求建议保持一定体积,如模板加样量应保证10µl以上,PCR检测反应体系应保证40µl以上,从而保证新冠病毒灵敏检出率和可靠检测效果,不易造成漏检,否则对于高传染性的德尔塔毒株后果严重。
我们搜集了国内常用的多家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的反应体系、检测限等参数指标并进行了对比分析(表1),结果显示核酸模板量从5µl到20µl不等,PCR反应检测体系从20µl到50µl不等,其中圣湘生物等厂商的新冠检测试剂反应体系较为合理,较大的模板与反应液体积能够保证PCR反应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同时其灵敏度达200copies/ml,能够更好的保证低载量病毒的检出效果。
表1:国内主要新冠检测试剂(实时PCR法)参数及性能比较
德尔塔等突变病毒检测在目前疫情新阶段关系到防控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及时组织了相关的室间质评,检测试剂应对已报道的各种新冠变异株不出现漏检和脱靶的情况,并且对试剂灵敏度也不产生影响,才能够保证对多种流行变异毒株精准检测。尤其更应重视德尔塔变异株核酸检测试剂的性能问题,最新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变异株核酸检测室间质量评价的结果显示不合格实验室达100家(1.23%,100/8127),意味着对于德尔塔变异株核酸检测尚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