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传统生化企业的软肋是什么?过去分装赚钱太容易了,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说“卖生化试剂就是卖矿泉水”,也不知道大包装还会存在多久。某发达地区说,三年干掉大包装,这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号角。
最近听闻一个传统生化厂家搞了点动作,再不内部整顿,统一意志,未来发展确实堪忧。但是不能否认,很多传统生化企业已经逐步走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比如中元、九强、美康、迈克等。
至少还是有好几家生化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参考实验室,这个对于溯源体系的搭建是非常有意义的,最终反馈到结果的正确度与精密度。至少宏观层面来讲,结果是更加可靠了。当然,特殊样本(疾病不同阶段、治疗差异、药物服用、个体生物差异等特殊情况例外)
但是,对于大多数传统生化诊断行业来说,研发中枢力量的缺失(相较于发光、分子),让他们不得不考虑该如何转型。
01 发光的崛起,抢了谁的风头
当年时间分辨方法学占领“天下”的时候,生化稳坐体外诊断行业老大哥地位。任你折腾,我自由自在搞分装。
彼时的国内市场并不是特别发达,毕竟行业信息通道没有被打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其实是赋能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因为信息传播效率被再一次提速。
通过信息不对称赚钱的老一辈逐步发现信息越来越相对透明了,选择性却越来越多了。
而终端的使用者在化学发光各类学术会议和互联网途径的洗礼下,也开始大量使用这个方法学,行业由此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直至2017年前后,化学发光全面超越生化诊断市场,成为新大哥。
一个时代的“没落”源于开启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创业者太享受当下了。只有少数部分人,为了继续抓住时代的红利,发展研发力量,拓展产品线。
02 蓝海变红海,突围进行时
生化诊断行业在发光超越之后,已经有很多企业意识到危机感了,迈瑞提前布局了发光赛道,迈克完美转型多产品线发展,九强拓展血凝和血型品类,中生北控体系有了流式平台,美康生物阳光100计划之后,不断拓展产品线,慢病管理、质谱、生化仪、血球、发光等等,中元生物虽然不算老牌企业,却发展异常凶猛,早已不是靠胱抑素C打天下的那个中元了。
传统生化企业还做了什么?
做集约化,然后转入整体打包,同时参与区域检验中心建设,中小型生化企业也在不断的加大贸易能力,这是时代决定会这么走的。好的技术新兴企业都会接受资本的洗礼,却很少并入一家没有研发力量的传统生化企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生化企业很难买到创新型企业,当然也有一些生化企业做到了,因为有钱,刚好那边发展可能不顺,就买下了。
除此之外,很多新生代的生化企业也出来了,比如有些企业主推谷胱甘肽还原酶,或许想复制当年胱抑素C的历史荣光吧,未来犹未可知。新的生化项目或许是行业拓展的另一个破局点。
03 流水线时代,终究相逢一笑
安图生物收购东芝在中国的独家总代理盛世君晖,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国内发光企业正在开始切入流水线市场。尤其最近两三年,通过和进口生化平台和轨道的战略合作,新产业、亚辉龙、透景、沃文特都推出了自己的流水线品牌,迪瑞和迈瑞也发布了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流水线系统。
对于流水线,到底是有没有代工部分,或者整合部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体系有没有竞争力。和外资企业合作开发流水线系统,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毕竟四大家族一样是整合全球资源。
传统生化企业的高端市场(二三甲),目前依然是国产开放试剂厂家主打,降本增效、医保控费的大环境下,国产生化试剂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高,进口替代率也会进一步提升,最终达到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外资企业是愿意和国内传统生化企业合作,推出本土生化试剂品牌,比如中雅和金雅。
就目前阶段而言,生化和发光是一对完全可以相互协同作战的最佳搭档,至于过去谁是老大,现在谁是老二,并不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