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朋友那里拿到一对原料,让技术员去调试。第二天,他给了我两个字:不行!沮丧之余,就问了一下具体的调试过程,听完汇报,顿时觉得有太大的必要对产品的调试方法进行一个探讨和总结。
有大佬写了不少有关侧向层析的专著,我觉都是些空洞的东西,什么1972年,福曼开始搞胶体金。。。都是一些套话,废话。
关于烧金的方法也写了不少,什么白磷法,葡萄糖等等,基本上没人用,大多数都是枸橼酸方法。颗粒大小还说到电镜,我有电镜的条件,还卖试纸条?都是胡扯。
关于调试,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总结,早年,Millipore曾经出过一个文献,两部分关于trouble shooting的东西,还是比较详细的技术指导,比较实在。Whatman公司也出过类似的资料,具有参考意义。
相反,国内的层析厂家从数量上在世界是独占鳌头,但是,没有见到哪家公司有这些研究资料出版。都是些研究所的教授出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
早年网上的胶体金BBS群牵头,翻译过一些有关的文献合集,可能给行业的新人提供了一些有限的资料。如今的网络更加发达了,可是那种氛围反而没有了。
关于调试,我做了一个初步的小结。是按照逻辑思维的顺序来总结了一个口诀:
一阴二阳三梯度, 酸碱离子加表活, 微球粒径偶联比, 原料浓度细微调, 材料选择不困难。
第一步,看阴性样本,如果非特异性结合无法清除,就没有必要再做下去了。 第二步,看阳性样本,有信号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信号的强弱可以再进行调试。 第三步,尤为重要,就是梯度,就像ELISA的曲线,曲线的梯度反映了产品的表现度。
有了前面的三部曲作为基础,后面就是调试部分。我就不一一展开说了,层析从业者应该都有自己的体会。
今天给大家讲些小干货,也许大家不觉得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但是,确实是自己长期在试验台上摸索总结而成。
为什么有感而发呢?
因为一直觉得现在的氛围有些浮躁,纷扰的因素太多,今天巨头并购了,明天政府集采了,后天会展上有新产品了。搞得没有一个地方去安放一张平静的试验台。
新闻,会展,只不过是资讯而已,我们津津乐道,也就是吃瓜群众。对于我们的业务水平没什么大的提升。
看到一些国外好的研究文章,十几页的数据,几十篇的参考文献,收益匪浅。觉得确实有人在安安静静地做探索。正是有了这些探索,才不会使产品一成不变,市场才有活力。
当集采的大棒落下的时候,同质化的产品就会陷入价格的泥潭。模仿,永远不是真正的方向。关于产品的技术,还有一些口诀,日后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