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体外诊断的发展进程中,科华生物注定是一个会不断被提及的名字。
科华这个名字在近段时间更是不断被业内人士关注,几度被资本经手转卖,期间还夹杂着特殊历史时期的黑天鹅事件,活脱脱的中国体外诊断史本史。
作为中国体外诊断企业中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科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国体外诊断的成长史,了解科华有助于了解整个中国IVD,总结科华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助于中国IVD企业未来的发展,也有助于IVD从业者结合企业及行业的发展思考自身的发展。
1981年-2004年 步履坚实的龙头养成期
科华生物创建于1981年,200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上市,产品线包括自产的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和POCT胶体金产品,此外还代理了Sysmex的血球产品、梅里埃的微生物产品和爱兴生物的POCT产品。
从1981年创立到2004年上市这段时期,是科华成为中国IVD龙头的成长期,也是中国IVD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到2004年,国内IVD仅有科华生物和达安基因两家上市公司。
也是这段时期,科华藉由以创新技术为基石铸就的酶免试剂和生化试剂产品奠定成为了中国体外诊断行业的龙头老大。
1981年,上海科华生化试剂实验所成立,通过引进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市立医学化验所(上海临检中心的前身)等机构的国内顶尖研究人员进行试剂的研发。
1988年,上医大药学院生化硕士毕业的王缦也加入该所,进行酶标试剂的研发工作。后来,作为核心研发人员之一的王缦到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和进行博后研究,于1997年回国后负责科华生物的研发工作。
1989年,解决了包被后酶标板和酶结合物工作液长期保存的稳定性问题,科华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酶联免疫法乙肝二对半试剂盒,标志着中国酶免疫试剂盒开始进入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时代。
正是这一标志性的创新,让科华由此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酶免乙肝两对半市场统治地位。
根据当年的老科华人员回忆,彼时上海各大医院的检验科主任骑着自行车,背着包,包里装着现金,在科华厂房的门口排队,刚刚生产出来的试剂在现场就被抢购一空。
由于汇聚了当时国内顶尖的研发人才,科华很快在1991年在国内率先推出丙肝抗体酶免试剂,在1995年推出HIV 1+2型抗体酶免试剂。
在研发免疫试剂的同时,科华也把目光盯上了彼时还是以手工操作和冻干粉为主的生化试剂。
1995年科华和日本东洋纺、日本三菱诊断合作,共同研发生化试剂,并于当年率先推出生化液体双试剂,引领中国生化试剂的发展方向。
在做好试剂的研发和生产体系的基础上,科华把目光转向酶免试剂和生化试剂对应的自动化设备上,开始进行仪器+试剂的配套研发,并于2001年成立上海科华实验系统有限公司,专门开放生产医学检验仪器,是国内最早进行诊断一体化策略的公司。
2003年,在王缦的带领下,科华成功研发上市了乙肝、丙肝、艾滋病毒等实时荧光定量PCR试剂,并成功研发了冠状病毒(SARS)的实时荧光PCR检测试剂,SARS检测试剂盒在科技部评审中获得不错的成绩。
同年,艾滋病快速诊断试剂(胶体金法)成功上市,被列入WHO、UNICEF采购名单。
同时,针对免疫和生化试剂所需的核心原料,科华大力发展原料研究中心,以争取实现绝大部分原料的自给自足,足见科华在当时就具有相当的战略眼光。
到2004年,科华已发展成为国内生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种最齐全、报批量最大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内IVD一哥。
2004年-2014年 创始人退出的艰难守成期
2004年科华上市,三位创始人徐显德64岁,持股7.93%,沙立武51岁,持股7.13%,唐伟国47岁,7.43%,三人的年纪都不小,持股比例都不高,为后续的创始人相继退休、退出管理和科华的无实际控制人埋下伏笔。
上市即巅峰,彼时迈瑞刚刚推出第一台生化仪不久,还需要向科华OEM生化试剂,迈克、安图都还只是科华的代理商,而新产业还未成立。
然而,科华上市之后的一系列外延拓展均以失败告终,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步履缓慢的生化产品一体化策略和极度迷茫的化学发光战略。
于2006年投资组建上海科华齐效电脑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医用信息软件系统,后被卖掉。
于2007年投资成立上海科华检验医学产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真空采血管产品,后被卖掉。
作为科华自产产品的支柱之一生化诊断,科华一直以来的的策略就是生化产品的仪器试剂一体化,早在2007年,科华就上市了卓越400(400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010年上市了卓越1200(800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在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科华生化仪产品的升级换代乏善可陈,几乎原地停滞不前。
而对于1600-2000速以上的高速生化仪,科华一直到2019年才上市,比迈瑞慢了7年,比迪瑞慢了5年。
从中也可以看出,在有着雄厚资金的前提下,科华在门槛较高的仪器研发上的力量薄弱,投入明显不足,缺乏战略落地的魄力和决心。
而在化学发光赛道上,也有同样的问题。
科华在很早就看到了化学发光市场的潜力和酶免替代的趋势,着力开始研发化学发光产品。由于具有酶免技术的先天优势,按理,科华在发光赛道上应该占得先机,成为国产免疫发光的第一梯队。
然而令人极度迷茫的是,据公开资料显示,科华生物自2007年开始研发化学发光产品,一直到2020年,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一款与其市场地位相匹配的化学发光产品问世。
而同一时期的新产业创立于2008年,2010年上市了化学发光分析仪,开始了野蛮生长之路。
尽管化学发光的研发门槛更高,但对于科华生物来说,不缺资金不缺时间,研发人才和研发体系就算从零搭建,但凡其发光战略有一定的延续性,也不至于到今天的尴尬局面。
由于核心的酶免市场增长乏力,生化产品升级换代明显缓慢,逐渐被对手追上和赶超,化学发光产品蜜汁研发,上市遥遥无期,外延拓展的信息化和真空采血管也相继出售。
在中国IVD市场高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从具体财务指标看,科华2011-2014年的营业收入增长几乎停滞,2015年还同比下滑5.1%。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昔日龙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被后来者赶超。
2014年-2020年,资本管理下的无尽彷徨期
时间跨入201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的时段,两票制、阳光平台、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影响,资本的大量涌入,大批企业敲钟上市,国内IVD企业呈现多元化发展。
生化市场中迈瑞、九强、美康等异军突起,发光市场中新产业、安图、迈克等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市场导入期,开始建立化学发光市场的壁垒,挤压后进入者的生存空间。
2014年,方源资本通过收购原始股东沙立武、徐显德等手里的股份,加上认购科华定向发行的2500万股,成为科华第一大股东。
科华变成无实控人上市企业,企业缺乏长远战略规划的落地执行和战略延续性,职业经理人走马观花,缺乏决断,进退失据,变成IVD企业的反面教材,成为IVD吃瓜群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2015年2月,先后在诺华、雅培、布鲁克等公司任职的金肖东执掌科华,担任科华生物总经理。
2015年12月,金肖东辞去总经理职位,由公司董事长唐伟国代行总经理职务。
2016年4月,科华聘任王东担任科华高级副总裁,半年后王东离职。
2016年11月,科华聘任丁伟担任科华生物总裁。
2016年到2020年期间,科华先后收购原有经销渠道、入股奥然生物(分子诊断POCT一体机厂家)、收购西安天隆、收购意大利TGS公司(化学发光公司),致力于强化渠道、国际业务和分子诊断产品线。
可惜的是,上述的策略过于分散,缺乏聚焦。既想要强化渠道,又想加强分子产品线,还想要增强化学发光研发,什么都想要。
既要,又要,还要,已经不是当时已经内外交困的科华有能力做到的,结果显然也可以预料。
2020年6月,国资背景的格力地产完成收购方源资本手中的股份,正式成为科华生物第一大股东,股份转让价17.26亿元。科华生物成为继利德曼、九强、润达后,第四家易主国资的体外诊断上市公司。
2020年7月,格力地产原副总裁陈超成为科华生物总裁。
2021年5月,圣湘生物公告宣布收购格力地产持有的科华生物18.63%股权,购买价格19.5亿元。
2021年8月,格力地产、圣湘生物、科华生物三家公司发布公告称,因至今未完成股权转让过户事宜,无法达到交易各方的预期,依据协议交易双方约定终止收购科华生物股份事宜,但保留科华生物未来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
从方源资本进入至今,科华已经又走过了7个年头,几度易主,几番折腾,给笔者留下的是无尽彷徨,科华最终会将会走向何方?
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当然可以总结和归纳各种经验。问题是前方长路漫漫,步履艰险,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科华能否再度崛起,续写传奇?
最后,以一首打油诗结尾:
一通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原地杵。旧时龙头被玩哭,却不知这坎坷命途,谁可拯救?皇图霸业未铸就,怎能轻易服输。自古江东多才俊,卷土重来可知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