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化学会旗下期刊《化学与工程新闻(C&EN)》评选的全球前二十科学仪器公司中,所有名额被美国、日本、以及包括德国在内的几个欧洲国家占据。
而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却没有一家科学仪器公司上榜。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杜江峰坦言:事实上,我国国产科学仪器长期受制于人。
高端科学仪器被垄断
杜江峰院士可谓是实话实说,而且,时至今日我国在科学仪器上仍然被高度垄断。
笔者了解到,我国每年在科研固定资产项目上的投资大概在上千亿元,其中60%都被拿来进口设备。
例如在仪器仪表对外贸易方面便一直处于逆差状态。据海关统计,在2019年,我国仪器仪表进出口总额分别为519.93亿美元和338.38亿美元,逆差额高达181.55亿美元。
虽然国家一直在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但国产仪器目前仍然主要集中在低端科学仪器市场。
至于国内整个科学仪器领域的局面,正如杜江峰院士所言:可能很多家中国企业合起来,都干不过美国一家公司。
甚至,背靠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中国企业,连进口产品的山寨版都造不出来。
国产造不出山寨版
诚然,中国制造业如今尚且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但为什么连山寨版都造不出呢?
首先,科学仪器是一个研发周期长、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
这要求入行的企业需要具备出众的材料学、化学等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
相比起步早、行业环境好的外国公司,中国企业缺少先天性的优势,后天所需的人才方面更是一大短板。
而且,较长的研发周期也对企业的资金储备和“造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就导致很少有企业愿意涉足研发难度极高、回本困难的科学仪器制造行业。更何况,即使做到行业龙头,企业盈利也相对较低,对许多创业者而言诱惑力不足。
以当今世界最大的科学仪器公司——美国赛默飞为例,公司在2019年的仪器营收仅63亿美元。
这样的数据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只能排在30名开外,在互联网领域,也不过是巨头们一个季度的营收而已。
其次,我国仪器企业布局散,规模小。
这几乎是现阶段中国落后于海外的行业的统一现状。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企业达到4906家,主营业务收入为7660亿元。
看似规模中等,但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年营收超过50亿元的企业屈指可数。
偏低的营业收入会影响到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笔者了解到,国内排行前五的科学仪器企业每年的科研投入总额仅为48.9亿元。
反观领先世界的赛默飞,这一家的年度研发投入就达到65亿元。
而过于分散的产业结构,则导致每一个企业都在各自为营,资源和精力无法集中。
即便这些企业中能够基于营收、利润等指标分出个一二三,也找不出一个能够起到引领、推动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作用的行业龙头。
在这方面,美国赛默飞的做法成功引导产业升级,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公开资料显示,自2006年以来,赛默飞就发起了200多次并购。其中在2016年以42亿美元的高价完成了对冷冻电镜厂商FEI的收购。
相比之下,中国相关企业的体量和规模,可能只达到了被巨头并购的程度。
最后,造不如买思潮的盛行,将刚刚起步的国产科学仪器扼杀在摇篮中。
笔者了解到,早在1958年,我国其实就已经研制出第一台国产透射电镜。20世纪70年代末,国产透电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虽说如今业界早已摒弃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可当年的思想倒退,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国产科学仪器进阶的黄金时期。
事实上,这不仅仅影响到了科学仪器制造领域,许多政府支持并设立的高端制造项目都因此半途而废,给了海外可乘之机,延长了垄断时间。
写在最后
20世纪90年代,美国相关方面就曾指出:仪器仪表只占工业总产值的4%,但它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超过60%。在如此重要的领域,高端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必须、急需打破。
哪怕是,为了不让当年中科院院士施一公为把冷冻电镜的价格砍到3000万元,和美国人整整磨了两个星期这样的心酸过往重现。
笔者认为,针对严峻的现状,国内应该对症下药,充分学习海外科学仪器制造行业的经验,振兴国产科学仪器产业刻不容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