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近几天国内外新冠检测市场,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国内市场,因为疫情平稳加之联合集采,具有新冠产品企业陷入低价厮杀,4月25日广东牵头的11省新冠2021年带量集采价格公布,最低中标核酸试剂价格仅为5.38元/人份!
在众多企业为了这“鸡肋”市场和超级低的利润还在争抢的劲劲儿的时候,将重心放在海外市场的新冠检测企业,如热景生物、圣湘生物、华大基因、厦门宝太等却赚得盆满钵满。
国内白热化的低价竞争
4月25日,广东牵头的11省新冠2021年带量集采的价格终于公布,此次A采购单核酸检测试剂最低价为上海之江在第二轮的报价7.2元,B采购单的最低价为重庆中元的5.38元。
而且,这个报价还是申报企业的实际供应价,包括税费、配送费等在内的所有费用。
新冠IgM和IgG的A采购单最低报价为南京诺唯赞的单项3.67元,B采购单的最低价为广东和信的单项3.5元。
新冠总抗检测试剂采购中标价格为9.8元,抗原检测试剂的中标价格为16.8元。
新冠核酸快速检测中标价格为最低为达安基因报的12元,其中检测10元,配套2元。
面对越来越低的集采价格,虽然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产能扩大及产能利用率提升,成本会进一步降低。集采下基本无销售费用,30天回款,尽管低价也有望获得不错利润空间。但我们能够看到,国内核酸检测市场确实已经陷入低价抢市场的困境。
海外市场的巨额大单
我们再来看看国际市场。
出口是另一个独立市场,价格由供需决定,目前海外仍是供不应求的增量市场。
早前有媒体报道,出口海外的抗体试剂均价在4美元/人份,核酸试剂均价在7美元/人份,净利率在40%及以上。
分析企业年报和一季度报小编也发现,截至4月27日,新冠检测板块企业一季度净利润集体预增,其中预计增幅最高的热景生物一季度净利润增幅超过1000倍,预期一季度净利润在5-6亿左右。
热景生物表示,热景业绩的暴增是受其家庭自测新冠抗原试剂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拉动。
热景生物两款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得了德国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可用于居家自由检测的认证,德国商超、药店、互联网商店等销售市场推动了公司订单的爆发式增长。
从其净利润分析,一季度,热景生物大致销售了5000万至6000万支家庭自测新冠抗原试剂。据业内预测,二季度热景利润不但会持续增长,还很可能会实现超越。
圣湘生物的高速增长同样有很大一部分受益于海外市场。圣湘生物表示,2021年第一季度海外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3.34%!
同样,“主战场“在海外的华大基因,2020年凭借“火眼”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其检测产品和服务在海内外持续落地,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83.97亿元,同比增长199.86%;净利润同比增长656.43%。202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25亿元,同比增长274.94%!据了解,华大基因海外市场营收占比超六成。
此外,还有“网络红人”厦门宝太,据人民网报道,今年3月,厦门宝太生产的一批货值高达7.6亿美元的生物医药产品出口欧洲,这也是该公司史上金额最大的订单。另有消息称,英国政府耗资超13亿英镑,订购了3.84亿支病毒检测试剂,而且还计划再花费9亿多英镑采购新冠抗原试剂。
家庭自测或是二季度检测风口
分析年报和一季度报还会发现,海外市场出口企业的座次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小编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海外新冠试剂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
2020年上半年,以核酸试剂为主;
三、四季度,以抗体试剂为主;四季度,以抗原试剂为主;
今年3月份开始,以家庭自测抗原试剂为主。
抓住了需求变化、并及时推出迭代产品的公司,热景生物才最终能一季度实现净利润5.60亿元至6.60亿元,超过华大基因等核酸试剂出口企业。
事实上,3月份以来,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推行家庭自测,不止是德国,还包括希腊、法国、斯洛伐克、英国等等。
今年2月17日,欧盟健康安全委员会确定了十多款快速抗原检测试剂的清单,我国有东方生物及其子公司美国衡健(Healgen Scientific)、乐普医疗、厦门波生生物、杭州隆基生物4家公司进入清单。
而获批进入德国家庭自测市场的企业目前有包括热景生物在内的13家国内企业的14款产品。虽然疫苗接种在逐渐铺开,但欧洲的疫情却未见缓和,反而有走出第三波的趋势。显然,欧洲市场对新冠试剂仍有巨大需求。
小编说:
可以说,核酸检测需求助推了新冠检测企业2020年的业绩增长,许多率先奋战的检测试剂公司以“黑马”姿态,迅速站上风口。
虽然国内新冠试剂在集采的推动下价格已大幅下降,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因此海外仍存在大量的需求与利润空间,疫情带来的红利仍在持续,国内检测试剂企业在兼顾国内的同时,不妨将目光放在更广阔的市场。
当然小编也要提醒大家,出口也不能盲目,要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只有抓住市场需求变化、并及时推出迭代产品的公司才能最终赢得胜利。
疫情何时扑灭尚未有定论,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至少到今年底欧美市场的疫情防控情况,以及恢复水平也很难达到我们中国此刻的水平。
我们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海外市场防疫缺口依然明显的情况下,这个新冠产品供需的格局何时会被打破?是否还会有其他中国新冠产品企业还能脱颖而出吃到海外新冠产品的红利,让我们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