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心脏协会生物标志物研究组撰文指出,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在诊断心梗方面已无用武之地,CK-MB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不同时代采用的急性心梗诊断生物标志物 CK和CK-MB,曾经的金标准
CK-MB最开始的横空出世,是检测急性心肌损伤的重大进步,相比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等,CK-MB更敏感和更具特异性。CK及其同工酶CK-MB在cTn出现之前一直作为心肌梗死诊断的首选标志物。在发生急性心梗后,CK-MB2-4小时开始增高,12小时开始达到高峰,48-72小时内恢复至基线水平。相比cTn的最少5-7天,CK-MB恢复至基线的时间更短。这也使其曾被用于诊断早期的再梗死。 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 CK-MB升高很常见,尤其是在骨骼肌损伤的外科术后、创伤、运动或伴有肾功能衰竭。而且,从胸痛发作到检测血浆中CK和CKMB升高的时间为4小时甚至更长,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而肌钙蛋白(cTn)具有高度特异性,对心肌损伤/坏死非常敏感,是诊断和分层心梗的首选生物标志物。 心肌钙蛋白仅存在于心肌,包括T、I、C三种亚基,其中以T和I为主要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急性心梗发生后,cTn3-6小时后开始升高,10-24小时达到高峰,cTnT10-15天恢复到基线水平,cTnI则需要5-7天。因为cTn具有比以往所有心肌酶更高的灵敏度和敏感度,cTn在心梗诊断中扮演了核心角色。 有研究发现,如果CK-MB增加而cTn没有升高的患者,预后并未恶化。在最新的欧洲指南中,CK-MB的作用进一步下降。
有些人认为使用CK-MB有助于检测再梗死。以前由于这方面缺乏数据,认为cTn升高会持续数天,而CK-MB清除快。但这一假设不对。实际上,尽管cTn较高,但仍很容易观察到cTn再次升高的意义。 另一个有争议的领域是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但有研究发现,介入术后的CK-MB是逐渐升高的,但仍然在正常范围内!很难理解,我们有敏感性更高的cTn,还要坚持应用不敏感的CK-MB。 心脏外科术后也有类似的问题。cTn比CK-MB更能可靠地预测死亡率。一项大规模搭桥研究中,与CK-MB相比,cTnI与5年死亡率的关联最强。
根据新版(第四版)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目前心肌梗死的定义是:『1+1』。需要两个证据协助诊断:
第一个“1”是急性心肌损伤(死亡)的证据。心肌损伤的证据,是指肌钙蛋白cTn高于参考值上限第99百分数。cTn出现升高或下降可以认为心肌损伤是急性的损伤。
第二个“1”是缺血的临床证据。证据包括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新的ECG改变,病理性Q波的产生,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影像学证据,和造影观察到的冠脉栓塞。
淘汰CK-MB的10大理由
1、既不敏感也不特异;
2、既不能确定诊断,也不能排除诊断; 3、更不在心梗诊断标准里! 4、与cTn相比,CK-MB检测心肌损伤和梗死的敏感性较低。 5、对可能的心梗,CK-MB无助于患者的危险分层。 6、因为cTn表现更好,诊断再梗死没必要再检测CK-MB。 7、与cTn相比,尤其是hs-cTn,心肌损伤后到能检测出CK-MB需要时间长,延迟了心肌损伤的诊断。 8、检测围手术期心肌损伤不需要CK-MB,cTn更灵敏。 9、常规检测cTn医院,已不再检测CK-MB了。 10、检测CK-MB增加了成本,但不增加临床效益。
因此,ESC生物标志物研究小组建议,在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常规检测中,可从生物标志物列表中删除CK-MB。
反方观点
1、肌钙蛋白升高的人,90%以上不是心肌梗死。它受到肾功能、心功能、肺功能,肿瘤、感染影响巨大。CK-MB反而能提供鉴别诊断。
比如,一个患者复查心肌酶和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有变化,而CK-MB稳如泰山,这时候基本可以排除心肌梗死导致的肌钙蛋白变化。这就像去相亲:肌钙蛋白就是身材和脸蛋儿,这是判断漂亮的敏感指标。但是这两个指标很有欺骗。
如果你想知道对面的姑娘是不是真的好看,那就带她去游泳。衣服脱掉,就知道身材有没有作假;脸上的粉底冲掉,就知道颜值高低。CK-MB扮演的就是这个游泳池的作用!!
2、与肌钙蛋白相比,尤其是hs-cTn,CK-MB检出时间确实长,但是这不会延误心肌梗死的诊断。
任何一个合格的心内科医生都知道,如果是STEMI,那么我们甚至不会等肌钙蛋白结果就选择急诊造影明确诊断。如果是NSTEMI,直凭一次轻微升高的肌钙蛋白,也不足以确诊。 肌钙蛋白和CK-MB的动态演变,至关重要。各种生物标志物检出时间窗不同,恰恰是互相补充,而不是缺陷!
【参考文献】1、ESC Study Group on Cardiac Biomarker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A fond farewell at the retirement of CKMB. Eur Heart J. 2021 Jan 22.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孔较瘦、检验医学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