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常常被留学生们吐槽是“四大天坑专业”之首。主要原因在于这个专业的就业面相对较窄,而且生物专业本身比较重视基础研究而不是应用,并不直接作用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生活中,因此被人们认为是比较“高高在上”的专业。
生物学,到底学什么? 到底有什么用? 究竟值不值得学? 通过耶鲁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后习杨的故事,让我们来解开答案!
01 生物专业,只能一直往上读
习杨,本硕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99年的时候,生物领域正蓬勃发展中,21世纪也被誉为生物年,习杨入学的时候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 然而,大四毕业那年,她跑去人才市场却被狠狠虐了一把,那个年代,给到生物学专科老师的工资只有800元,工资那么低,看来学校是不能去了,那就继续往上读吧,所以她选择了继续读研究生。
等到三年研究生出来了再去人才市场应聘的时候,人家表示生物学老师只要博士了,习杨当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读书的速度根本追不上市场对人才的迭代速度,她所选择的专业只有不停的往上读。
这之后,习杨考上了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士,博一的时候,每次出去吃饭听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们一直在讨论科研问题,她还非常不适应,这学术氛围也太浓了。
到了她自己博三的时候,她也变成了前辈们的样子,当一个人很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无论吃饭睡觉,脑子里都是这个课题,习杨十分喜欢一个人在实验室做研究,尤其是做出一些成果的时候,会非常有成就感.
02 200多封申请,终到耶鲁
美国有着世界最好的生物实验室,习杨一直想去美国的高校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实验的,于是,在博士毕业后,她开始申请美国招收博士后的学校。 那段时间,她每天差不多要发五到十封申请信,几个月的时间里,投出去将近一百封,十封回信中有九封都是拒信。
现在回忆起那段时间,习杨形容就像爬喜马拉雅山,虽然你非常想要登上去,但它真的太高了,怎么够都够不着,你很想放弃,但又不能放弃,因为这已经是你最后的机会了。
发出去的信都石沉大海让她感到有些绝望,后来她询问了其他申请到学校的同学,为什么投了一百多封都没什么消息? 同学们说,他们投了两百多封。
习杨突然悟出了“真理”,原来是量还没达到,有了这么一个秘籍之后她回去又开始了一轮的投递。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耶鲁的一位教授给予了她答复,经过后续的沟通和每天在网上蹲守,习杨成功打动这位教授,成为了耶鲁的博士后。
03 回国研发出快速核酸检测方法 最痛苦的不是得不到,而是得到了却和想象中的落差太大。 当时一门心思想去美国,结果当习杨真的踏入耶鲁的实验室后,发现也不过如此,除了设备更精良,其他的和国内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是自己闷头管自己的研究。
在耶鲁近5年的时间里,习杨最多考虑的是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 生物在大学里一般叫做生物科学专业。顾名思义,就是研究生命的自然科学,这几年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就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内容。
回国后没多久,习杨接到了一个新的项目,那时全国疫情,为了抗疫提升核酸检测的速度是当务之急,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好的材料,习杨研发出的试剂盒将核酸检测时间从90分钟缩短到20分钟。
说起来云淡风轻,实际上困难重重,那天她递交了所有资料后,心里大舒了一口气,在开心的同时意识到,原来,生物科学不光是可以发文章,这个专业是可以实实在在治病救人的。
-资料来源B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