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对在疫情风口崛起的第三方检测巨头金域医学,是个好日子。这一天,它的股价在涨停板上停留了许久。
虽然,这一天是很多医药类公司的好日子:医药类股票智飞生物、药石科技、康华生物等涨幅超5%,生物医药ETF(512290)涨幅超3%。受国际宏观环境影响的A股,迎来了一波剧烈的大起大落,医药板块因为其避险属性,成了公私募短期内的避风港,今天,众多前期机构抱团的标的纷纷迎来涨停潮——而就在不久前,“跌跌不休”是它们的主旋律。
不过在一个半月前的1月12日,金域医学因2022年初河南疫情中的郑州临床检验中心负责人张某东的“投毒”事件,被置于风口浪尖。一度,被围攻的不只金域,整个借疫情东风崛起的新冠第三方检验机构都被置于“盲目扩张、不顾质量”的灵魂拷问中。
事件发生时,一位身居南方某地的金域医学公司的员工,感觉社交媒体上对公司的质疑和现实中的公司,处于两个平行世界。现实中的金域并未受到影响:“公司上上下下都在忙于新冠检测,员工加班加点,忙得很。”而随后的春节,以及节后内蒙古、深圳等地新的疫情,使他们愈加忙碌。
很快,社交媒体的质疑也逐渐平息,背后最大的可能性是“金域河南事件”在现实中也已平息。虽然当地公安机关并未给予一个公开的结论,但据相关人士以及上周末业内流传的一份金域医学的调研纪要,均显示:当初被逮捕的员工已被放出,公司业务未受到实际影响。不过,2月25日,深蓝观致电禹州市公安局求证此说法,对方回答“不知道”。
虽然河南事件尚未有结论,但金域未受波及早已有端倪。1月30日,国家卫健委医政管理局发布《第一批合格第三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机构名单》,其中就包含金域医学。
短期事件的冲击已告一段落,但“靠疫情风口起飞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是否能在风口消失后,依然保持增长”是金域们面临的更长期的拷问。如果在现实世界中给不出一份更好的答卷,金域的这次涨停,只不过是风口中一个短暂的波峰。
作为公立医疗的补充,民营医院因为缺少医生人才梯队的补充,长时间以来只能靠着行政的支持,才勉强走出来几家代表企业;而被寄托“推动分级诊疗”、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的ICL(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室),曾经借着疫情的高光完成了跨越式的增长。 ICL这门生意在中国是如何崛起的?金域医学的风波,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01- 金域背后的金主们
1月12日中午,在河南省许昌市公安局通报刑拘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负责人张某东后,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 在通报中,许昌市公安局对此事件的表述为“……张某东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这是一个严重的罪名,外界甚为关注,许昌市公安局通报后,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和新华社都转发了警方通报内容。
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指的是引起甲类传染病病毒或者有传播严重风险,通报之后,很多种猜测不胫而走,有人提起了“投毒论”,有人说可能是弄丢了检测样本,还有种传播度比较高的说法来自金域医学股吧,称金域医学弄丢了几盒检测样本之后开假阴性检测证明。
1月12日晚,金域医学公开发布声明称,经其调查不存在“主动传播病毒”“丢失样本”“伪造数据”和“瞒报数据”等传言。同时,金域医学还说明了张某东等郑州金域6名工作人员在当地抗疫中所做工作:从1月2日到9日,张某东等6人主要在各乡镇进行“系统软件的培训指导及问题处理、标本运输车调度、耗材运输和发放、协助建立检测流程等”。
言外之意,张某东等人并未涉及实验室工作,且郑州金域地处郑州市,张某东去许昌市是支援抗疫。 按常理推测,“系统软件的培训指导及问题处理”和“协助建立检测流程”更像是程序和培训性的工作,较大可能涉及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工作环节,或为 “标本运输车调度、耗材运输和发放”。
在疾控专业人员眼中,此事还有一种可能性,也能够发生在样本和耗材运送过程中。 “可能是张某东等金域医学工作人员弄混了阳性标本。”一位疾控系统工作人员对深蓝观表示,在运送中可能出现弄错检测样本,从而无法确定阳性检出标本对应人是谁,进一步影响整体抗疫进程的情况。
以上仅是推测,目前警方未对金域医学的声明做出回应,也未对此进一步通报,案情到底如何,还要再等警方和金域医学进一步说明。不过,一部分舆论在对这一案情种种猜测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舆论被分流到猜测金域医学背景上。
金域医学前身是广州医学院的校办企业,如今金域医学的CEO梁耀铭也曾在广州医学院任职,在他创办这个校办企业时,钟南山是广州医学院的院长。1997年,梁耀铭将企业改名为“金域医学检验中心”,转型专门做医学检验服务,2002年以后,金域医学开始改制,梁耀铭辞去校内职务,金域医学也开始去体制化。 不过,直到如今金域医学的股东中也不乏国资身影。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域股份”)的股东中,国创开元股权投资基金持股占比6.66%,金域股份持股85%的子公司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股东还有广州医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广州生物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10%和5%,这背后分别是广州医科大学,以及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财政厅。
这个格局从21世纪初,金域医学第一次改制时就已有雏形。当时在广州市政府的指导下,由广州市科技局的下属投资公司为金域检验进行改制,其中投资公司占股20%,广州医学院和公司员工各占股40%,后来员工持股70%、学校持有20%、投资公司持股10%。
在金域医学启程的时候,也是广东医药行业开始腾飞的时候,经过多年发展,金域医学形成如今版图。2020年开始的新冠疫情,又给金域医学打了一剂迅猛的催化剂,2020年,金域医学实现营收约82.44亿元,同比增长56.45%;全年实现归母净利润约15.1亿元,同比增长275.24%。
2021年,金域医学步履不停,据其2021年三季报,实现营收约 86.17亿元,同比增长47.87%;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约16.72亿元,同比增长58.52%。
-02- ICL崛起的逻辑
中国ICL的崛起离不开医保控费。 医保按项目付费的形式,在总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开始倾向将检测业务单独踢出,检测外包于是便成为趋势。而且,医疗机构购置仪器的钱基本都是财政出,也能为整个体系省了这笔钱。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2016-2020年ICL机构可节省的检验花费依次为104亿元、137亿元、176亿元、221亿元、274亿元。 曾有业内人士推算,假设2016-2020年的医保支出额以每年3%的速度匀速增长(以2018年、2019年医保支出分别为17608亿元和19946亿元为参考),那么ICL每年可为医保节省近1%的花费。
而另一边,国家大力提倡分级诊疗也推动了ICL的发展。
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基层医疗资源相对贫乏。如果普通三甲医院的检测项目有500个,基层医院可能连100个也没有。自己病人少,有些项目需要的设备成本也高。而把这类业务委托给ICL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既节约了成本,也可以达到和三甲医院相同的检测水平。
所以,近年来ICL伴随医疗需求的递增以及渗透率的扩大而稳步递增。医学实验室有一定的服务半径,医学检测的时效性决定了其要走连锁发展、全国布局的道路。 而ICL公司们在做的,就是不断增加自己全国ICL实验室的数量。以金域医学为例,截至2019年,它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共拥有37家实验室,服务网络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地,服务的医疗客户数超过2.2万家。
形成规模效应也是ICL公司盈利的核心:每在一个地方扩建一座新的实验室,经过三五年技术以及市场的培育,开始慢慢接各种外包检测的订单而实现盈利。而怎么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也成了企业的生存之道。
实际上,ICL并不是暴利的行业,赚的都是辛苦钱。
在新冠疫情前,就算是坐上头把交椅的金域医学,尽管毛利率常年稳定在40%左右(2014年-2018年),但净利率却徘徊在5%左右。迪安诊断、艾迪康的净利率也维持在10%以下。
从40%到5%,扣除的是一笔相当大的运营费用。“高频、客户分散、单笔金额小、数量多”,这也意味着ICL行业强运营和强管理的行业属性。在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看来,强运营管理能力是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2020年,受新冠疫情蔓延影响,ICL实验室迎来了自己的春天。2020年前三季度,3470家二三级医院、916家疾控机构、418家ICL机构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作为民营机构,ICL和公立医疗体系一起承担着因为疫情暴发释放的巨量核酸检测需求。
疫情确实让龙头们暴赚,金域医学2020年全年净利润15.1亿元,这个数字是2019年的三倍多。而到了去年三季度,这个数字已经是16.72亿元了,新冠带来的营收大幅增长还在继续。
根据2020年的行业规模大致计算,金域目前的市占率在31.5%,迪安诊断的市占率为19.3%,而艾迪康的市占率据推算约为10%。这三家已经坐拥超六成的国内市场,一位投资人向深蓝观坦言,ICL已经没有一级市场的投资机会了。
还有一位业内人士曾分析,ICL商业模式其实是一门渠道生意,门槛不高。“这两年抢市场大家价格战打得很凶,中小玩家基本已经在清场中。” 参考国外ICL行业发展经验,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在实验室网点铺设、技术研发储备、专业人才等方面,一旦形成壁垒将很难被颠覆。和美国ICL领域由Quest和Labcorp垄断类似,在疫情的催化下,国内ICL领域也朝着寡头垄断、高度集中的趋势演化。
“第三方检测机构在疫情中的贡献,打分的话可以到95分。”在高特佳投资执行合伙人王海蛟看来,ICL从疫情前的小行业变成了大行业。据测算,国内ICL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国内ICL市场规模将达463亿元,而在2016年这一数字大概是110亿元。
-03- 成也疫情,困也疫情
但行业火热发展的背后,也开始隐现一些问题。近期网传金域医学新冠核酸检测结果造假,外界开始质疑其规范性和专业性——扩张步子太大,运营管理能力现短板。
其实这不是ICL领域第一次蒙上阴霾。早在2021年1月,华曦医学就涉嫌谎报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的核酸检测结果。据通报,该公司收集点负责人在样本尚未检测完成、未知已完成检测数量和结果的情况下,向县卫健局谎报送检样本全部为阴性,此后又报告发现有阳性样本。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其实这类事情长期存在。“(新冠病毒检测)利润太薄,一线员工收入太低,专业素质不太高。在加上突发疫情下,检测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加,实在是有点吃不消。”实际上,突发疫情高强度、高频次的检测需求,其实是对ICL机构检测质量标准化的高难度检验,而检测质量标准化是其连锁发展、全国布局的前提。
未来随着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发展,核酸检测价格一降再降,曾经一飞冲天的ICL不能总看疫情吃饭,还是要靠医疗服务取胜。
从普检到特检是其中的一条出路。以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为代表的普检业务直接面向检验科,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ICL企业间在普检业务中比拼的是服务、价格、效率和成本。
但以基因组学、病理诊断等为代表的特检仍属蓝海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可期,正在成为ICL企业竞相追逐的盈利点。事实上,国内的ICL企业是否能顺利向特检转型,还在于它是否能够形成类似创新药企业研、产、销的良性正循环。
国外巨头的发展路径亦是如此。在行业发展后期,美国的常规检测领域渐逐渐饱和。Quest和LabCorp高端检测项目储备丰富,后来企业的盈利主要由毛利率高的特检项目驱动。根据国盛证券的研究,在两家公司收入结构达到稳定状态时,基因检测等特检项目的占比为 30%-35%之间。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ICL市场的发展值得畅想。在医保控费趋势下,疫情又给行业添了一把火。在行业倍速增长的同时,企业也应该趋于冷静思考自己的未来。时代的机遇转瞬即逝,唯有更好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才能大浪淘沙始见金。
-04- 风口后的ICL: 政策依旧鼓励,但走出来要靠规模
借疫情风口崛起的ICL,更多赚的是新冠IVD检测。对于这个行业的所有企业来说,IVD检测是一个量大、难度小的好项目。
但最赚钱的窗口期已过:随着新冠检测价格降低,疫情早期赚得盆满钵满的小企业,现在已经赚不到什么钱,有的小企业已在寻求“卖身”的机会。 当最暴利、好赚钱的IVD检测风口过去,ICL长期的机会何在?
一个月前的1月29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在康复、护理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医学检验室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康复医疗中心等独立设置医疗机构”。
这等于在政策大方向上,给了ICL机构一个发展机会。
而在近期的DRG\DIP改革中,检验费用逐步成为三甲公立医院的一个成本部门,一些大型三甲医院如果控制不了检验成本,那么都会寻求外包。因此,这给成本控制较好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一个发展机会。
上周流传的那份纪要,也提到三甲医院检测外包的动力是成本压力大,自己做如果只赚10元,如果外包给效率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医院赚得更多,那么医院就会有动力要求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
规模和效率,将会是疫情风口逐渐关闭下,ICL们新的竞争方向,也是金域们的机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