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诊断本来是一个小众的市场,相信很多人跟我有类似的体会,十年前第一次看到PT/aPTT的名称 “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一脸懵逼,这是神马玩意?
但是这两年,凝血市场风起云涌、热闹非凡,不光是一批创新企业在资本市场纵横捭阖,IVD巨头更是加速切入加速布局:
加上已在局中的凝血巨头WSS、太阳、迈瑞等,群雄逐鹿之势已然明了!目前国内市场有证可查的凝血厂家超过40,还有更多在路上。
一方面是凝血市场保持良好增速,发展潜力可观,临床凝血检验未被满足的需求还有很多; 另一方面凝血第一股赛科希德以4%的市占率成功登陆科创板,无疑给众多友商打了一剂强心针。
凝血诊断的主要检测项目其实就七项: 传统四项+DD/FDP/AT-III,在玩家数量井喷之后,项目就明显不够了,为了差异化竞争,当然也为了满足临床需求,各家开始上马新项目,丰富凝血检测菜单,最稳妥的选择自然是向WSS看齐,于是,越来越多的凝血公司开始做抗Xa、ProteinC/S、狼疮抗凝物……这些都是临床意义明确的基于凝血分析仪平台的项目,有助于做大市场规模,拓展各厂家的发展空间。
更有意思的是,由希森美康首推,现在万孚力推的基于化学发光平台的血栓新四项,明显拓宽了凝血诊断市场的边际,国内大批化学发光公司可以通过这四项进入凝血诊断的领域;当然反之亦然,传统凝血公司也可以引入化学发光平台来完善项目。可以预见,未来两年,血栓新四项的新获证厂家数量将会一路攀升。
传统玩家数量陡增,跨界玩家鱼贯而来,凝血市场的繁荣值得期待,但竞争的激烈亦是可以想象。如何脱颖而出?
每个厂家都在琢磨,都在尝试从细节突破,仪器层面,有的做流水线,有的做双通道,有的做微流控;试剂层面,从冻干升级到液体以及上文提到的新项目扩充。这些都属于硬件,个人认为,要想在快速拥挤的凝血赛道里领先身位、弯道超车,软件同样甚至更加重要,那就是建设一支专业过硬的应用工程师队伍!
凝血(或者叫血栓与止血)是一门非常专业和复杂的学科,与人体状态、各种疾病都有关联,而凝血项目的检测过程也受很多因素影响,各个厂家的试剂在不同实验室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参考范围;检测结果的判断和解读也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确保准确性,因为样本、仪器、药物、疾病状态都会影响结果。
因此,在仪器和试剂性能过关的客观前提下,确保医院用户准确使用产品、排除人为不当操作和错误判断,是凝血公司必须重视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是由应用工程师来守护的。
所以,WSS和国内的一线凝血公司拥有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而一些小的或初创公司因为暂时实力不足,往往是派研发人员到一线去充当应用工程师的角色,权宜之计,很辛苦。
可能有人会说,其它非凝血项目也需要应用工程师啊?这是当然。但从技术上讲,凝血检验对专业背景的要求确实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凝血诊断试剂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当下都很稀缺,也都很吃香的缘故。
现在考虑做凝血的公司应该还有不少,进入门槛倒是不高,仪器可以贴牌,试剂可以买大包装,但要卖得出去,做大做强,门槛还是挺高的,工程师队伍的投入必须跟上才行。相比生化试剂买买大包装,层析试剂买买大板,就能倒出一片天地,凝血还真没那么简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