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业中的小公司”安图生物发布公告称,将成立产业投资基金,主要用于IVD项目的天使及VC投资。
考虑到2021年4月8日,安图生物参股公司Mobidiag Oy股东与Hologic,Inc.签署股权出售协议,计划将其全部股份出售给Hologic,Inc.,其中安图生物持有Mobidiag Oy 7.63%的股权以约4609万欧元出售。而这笔2018年12月的投资的成本仅仅是1000万欧元,净赚3609万欧元,折合成人民币2.8亿!
不知道是否这笔投资的收益让安图生物备受鼓舞呢? 随着新冠以后,产业资本的日趋活跃(这么多钱怎么花?),相信很多IVD初创企业会遇到这个问题:
“某IVD上市公司(安图、圣湘、迈克、万孚、基蛋......)要给我们公司几千万,这个钱要不要?” 以往撩项目的时候很少看到产业资本的身影,但是这两年很多初创企业在融资的时候会收到到创业资本递来的橄榄枝,对于没什么经验的创业者,确实有些纠结。
由于经常和一些IVD上市公司的投资和BD朋友交流,对他们有一些了解,姑且聊聊对这些产业资本的看法。
首先是钱。产业资本有没有钱是很好认的,翻翻财报就知道了,而很多投资机构有没有钱真的只能靠猜了。如果这家上市公司一年营收也才几个亿,账上也就个几千万上亿的资金,你就不要指望他一把投资你几千万了。
国内产业资本而言基本上还是创业那一代在掌权,经历过风风雨雨,披荆斩棘,对于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是非常看重的,让他们拿出这么多钱去投资/并购一家中小企业,心里有道坎,很难过得去。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GE这样的国外巨头,给钱相对比较利索。毕竟家大业大,传承了这么多年,职业经理人投资并购花得也不是自己的钱。而且一些好产品嫁接上行业巨头的全球渠道,上量也会比较快。
其次是投资方式。对于产业资本来讲,按照成本来计算,最划算的方式是把初创企业的核心团队成员挖走,因为只需要几百万到上千万的资金,一本万利,喜闻乐见。但是很多创业也不傻,毕竟我们的梦想是行程(qiao)大海(zhong),加入一家上市公司,掌控权都在对方手上,行动起来颇受限制;
并购这种方式,是产业资本比较喜欢的方式,一把梭哈,全部归我,但是国内有个问题,一是以往产业资本的资源积累也不够(钱不多),新冠以后情况好了很多,二是创业环境太好,被并购方的一些核心研发人员基本都会另起炉灶,让并购价值大打折扣。
投资参股的形式,一直都不是产业资本的首选,没什么话语权,纯粹财务投资,赚个三瓜两枣,比如安图投资芬兰莫比诊断,前阵子莫比诊断被美国豪洛捷并购,海尔投资Mesa Biotech,结果Mesa被赛默飞世尔并购,这些并购表明安图和海尔确实有眼光,也赚到了钱,但是战略目标并没有达成。
还有产业资本的控制欲比较强。基本上所有产业资本,国际和国内都一样,投资都暗含着并购的意图,前提是你的产品还不错,可以等到后续公司遇到啥问题,逢低并购。有协同性的投资/并购一直是他们的首选。一家IVD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几年前跟我说:“如果和主业有协同性,几千万,几个亿都可以出,如果没有协同性,那一分钱也不会出”。
最后是投后管理/并购整合能力。除了乐普、迈瑞、复星、微创等企业勉强凑活,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投后管理能力很一般。其实也不能怪这些企业能力不行,投资并购对他们来说也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并购杀手丹纳赫的经历告诉我们,并购整合和其他游戏没有太多不同,并购的项目多了,及时总结复盘、反馈、改进,周而复始,自然能力就提升上去了。相信过个五到十年,其中必定有优秀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其实还有一种方式,国内上市公司不是特别喜欢,就是项目、渠道和技术合作。投资并购有个很大的问题是信任度和契合度,在合作中间,双方可以去磨合,看看企业文化和风格是否一致,能否长期走下去。国外有非常多的案例,比如西门子并购瓦里安,前提是两者已经有了多年的合作基础。
这里举一个IVD行业的例子:POCT神器i STAT血气分析仪的故事,这是创新型小企业和IVD巨头合作的经典案例之一。
I STAT公司由Imants Lauks博士于1983年在美国特拉华州创立。经过整整10年的漫长研发,i-STAT最终于1992年横空出世,同年i-STAT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从1992年到2002年的又一个10年时间,i-STAT公司销售额保持了20%的复合增长率。
1995年i-STAT和惠普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惠普向i-STAT投资6100万美金,同时将在欧洲、非洲和中东销售i-STAT的产品。1997年i-STAT和惠普公司计划将i-STAT整合进惠普的OmniCareCMS监护仪,期望能借助惠普在全球的销售渠道迅速打开市场。
估计是和惠普的合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1998年起,i-STAT转而和Abbott达成5年战略协作协议,由Abbott作为i-STAT在欧洲、非洲和中东的独家代理,同时Abbott以每股11.35美金的价格认购了i-STAT200万的普通股。
i-STAT和Abbott的合作效果显著,借助其遍布全球的销售渠道以及专业化的推广,i-STAT的销售额由1998年的3910万美金增长到2002年的5993万美金,其中由Abbott完成的销售额占到86%。
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2002年7月,i-STAT宣布与Abbott的合作协议到2003年底终止,并且会为此付给Abbott 5200万美金相关费用。 经过5年的合作,Abbott已经完全认识到了i-STAT这个产品的潜在巨大价值,并且2003年i-STAT的凝血检测和心肌标志物也计划上市,同时还有其他在研新项目。
i-STAT,自然也不例外。这么一个前景无限的产品,Abbott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呢?Abbott不但不要这5200万美金,还决定以3.9亿美元收购i-STAT公司高管、员工以及另一家投资公司手中的i-STAT股票。按照2002年销售额5993万美金计算,市销率高达6.5倍,在当年也是一大新闻。
聊完了I STAT的案例,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要不要接受上市公司的投资呢? 简单的原则是,我们需要什么,上市公司能不能给。
钱这个问题就不用考虑了。 双方的产品是否有协同,其实也不用太考虑,没有协同上市公司也不会来找你。
看看该产业资本过往的投资和并购案例,行业口碑如何,是否确实有能力、有意愿帮助到企业的成长,企业文化是否契合。比如达安基因几年之前按照净资产估值投资了几百家初创企业,星哥很难想象着几百家企业都能享受到达安的投后赋能。比如迈瑞并购企业,就喜欢一把梭哈,创始人决定把公司卖给迈瑞的时候,就要做好全身而退的心理准备,不要有什么念想。
还有个重要的点,你和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聊的怎么样,聊不到一块去那也是别搞了。
未来,产业资本一定会在投资并购的市场发挥越来越强大的影响力,这个圈子的投资并购实在太有意思了,让我们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