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周看到看到PR新闻,专注医用超声影像的深圳华声医疗获得亿元B轮融资,很是感慨。星哥之前做过几年超声影像产品,知道华声是家挺优秀的企业。几年前迈瑞对华声围追堵截,各种诉讼,还让银行冻结了华声几百万资金,这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最艰难的时候,大股东做担保,银行才给公司贷款,内部员工流失也很严重。但是华声的核心人员一路扛过来了,终于云开雾散,可喜可贺!
之前迈瑞和科曼也有诉讼,科曼也发展起来了,迈瑞和帝迈也有官司,帝迈发展的也很好。所以星哥觉得迈瑞这种行业巨头的诉讼是反向指标,迈瑞找谁的茬,你就应该马上去投资被找茬这家。人家5000亿市值的巨头,谁对他有威胁,他一定比你清楚。能够历经巨头打压坚强的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企业,一定是强者。
把4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重新发布,供读者参考。
先看一段业内人士的对话。 张三:“听说贵公司最近被行业老大告了,在打官司?” 李四:“是啊,麻烦事……” 张三:“那要恭喜你们了!” 李四(很囧):“这种倒霉事有啥好恭喜的?” 张三:“说明贵司业务做的好,行业老大有压力。” 一般看到业内中小企业被行业老大告上法庭,吃瓜群众的第一反应就是为该中小企业担心。但是换个角度,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数年前看德国投资大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一本书《大投机家》,里面有一个问题,如果行业领导企业对一家中小企业发起诉讼,那么对于这家中小企业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答案是这对被告的中小企业是好事,并且这家中小企业的股票会涨。
换个方式看,巨头的诉讼实质是对中小企业的一种认可。 为什么行业老大要找中小公司的麻烦?大多数情况下是该中小企业发展势头不错,让行业巨头感觉到威胁,而这些企业的创始人很多出自行业领导企业,也喜欢招前公司同事,导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同时行业巨头通过产品、渠道等各种市场竞争方式,无法压制该企业的上升趋势,所以试图通过法院诉讼的手段来阻击对手的发展步伐。
诉讼看似是攻势,其实是守势。
但是中小企业这么多,行业巨头不可能一家家去找麻烦,很遗憾大部分小企业进不了巨头的诉讼名单,主要是诉讼的费用和整理材料也要耗费不少资源,打击小鱼小虾性价比太低,只能挑一些发展势头比较猛,具有潜在威胁的企业,同时对其他小企业也是一种提醒。 一般以什么名义来打官司?比较多的是专利和客户资源。利用专利技术发起诉讼,这方面国外巨头驾轻就熟。
比如之前的POCT霸主美艾利尔,早早收购了几家拥有侧向层析关键技术的公司。凭着这些专利技术(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翻美艾利尔的专利技术描述,美国专利编号6,485,982)四处找人打官司,收取专利授权费,禁止对手公司产品在北美销售等等, 美艾利尔和Quidel,Acon, Standard Diagnostics, Church & Dwight's等众多友商都在法庭上有过交锋。值得一提的是美艾利尔和艾康的官司,打了两年以后,2006年美艾利尔最终以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杭州艾康快速诊断业务,也算是皆大欢喜。同样的套路,美艾利尔在韩国的 Standard Diagnostics上又过了一遍,2010年成功收购韩国SD。 美国有一家最早做微流控的公司,建立了四百多项专利的专利壁垒。几年前,任何一家微流控初创企业拿到一期融资以后,就会收到该公司的律师函和专利列表,上面列举了所有已经授权的专利然后告诉你已经侵权了,请尽快联系他们申请授权,其实就是问你收专利授权费。
国内厂家一直是野蛮生长,直接copy欧美公司的产品,国内市场足够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不够,产品就算由于专利原因,不能在欧美销售,国内市场的容量也够大了。
这样的诉讼效果如何?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比如让中小企业管理层团队抽出时间精力来应对诉讼,增加员工的压力,不敢大肆从行业领导者公司挖人,动摇合作伙伴的信心等等。
但是现实中鲜有因为诉讼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案例,反而有时候打官司以后提高了中小企业知名度,个别公司还以此大肆炒作。有些中小公司还趁此买了个好价钱。 被告的中小企业一般如何应对呢?该做的事情继续做,一方面积极应诉,该准备的诉讼材料尽快准备,涉及到专利技术的想办法规避,同时低调一些,多干事,少发声,借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的战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少从行业巨头公司挖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人才多找找,总是有的。别人能从阿里,华为,美的,海康威视找到那么多优秀人才,为啥你就不行呢。 这些被告的中小企业有时候也很郁闷,我们就这么点业务量,和行业老大差距这么大,怎么就盯着我们不放呢。大家都在行业里混,谁强谁弱心里都有数,行业巨头也不傻,不趁对手羽翼未丰的时候围追堵截,到时候尾大不掉悔之晚矣。
告与被告,只是游戏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