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临床常规生化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重复性和准确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重视和改进。临床常规生化检验是对离体血液进行生物化学物质的测定,其质量控制是由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有机组成的。正确分析和认识各阶段质控的影响因素,对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分析前阶段
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在实验室质量控制中,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是保证检验结果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可影响结果的因素大致分以下几类。 1.1 生理因素 性别。男女性别的差异可影响某些生化检验项目的测定结果,如:肌酐(Cr)、肌酸肌酶(CK)的指标,男性大于女性;经前期女性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略高于男性;女性在月经期,血磷(PHOS)、铁(Fe)的浓度减低。
年龄。人体的机体功能和代谢水平会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如:新生儿的血浆中总胆红素(T-BIL)和间接胆红素(D-BIL)增加;儿童期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是成人的3倍;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呈下降趋势;更年期的女性血脂水平有较大波动。
1.2 药物因素 有些药物因药理或毒理学的影响,可干扰生化检验结果。如:利福平、阿斯匹林、红霉素、安乃近等可影响酶类检测,使谷丙转氨酶(ALT)增高;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可使胆固醇(CH)结果升高;而VitC、肝素、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等可使CH结果偏低;一些抗肿瘤药物可使谷丙转氨酶(ALT)增高;链霉素使尿素氮(BUN)减低;抗凝剂与血的比例可改变血浆中Ca2+的浓度。
1.3 饮食因素 进食对于许多分析测定具有光学干扰作用。如进食含脂肪食物后易形成脂血,引起脂类水平升高;高蛋白饮食可使BUN升高;碳水化合物可使血糖(GLU)升高较快;饮酒可使血液中的酶活力增强,如谷氨酰转肽酶(r-GT)结果升高,胆汁酸亦明显升高;咖啡因经人体代谢后对分析物产生影响,如甘油三酯(TG)升高,CH结果减低。
1.4 标本因素 标本处理是分析前阶段最为关键的一环,是为了保证所获得的检测项目结果的真实性,是保证高质量工作的第一步,要将标本处理所造成的误差尽可能地降至实验允许差异范围内。
标本采集。一般常规临床化学测定,原则上是晨起空腹时采集静脉血标本,通常指进食12 h以后(也不能空腹16 h以上,否则血糖结果减低)。抽血时间不宜过长,止血带不宜扎得过紧,要一针见血后取下针头缓缓注入试管,以防产生泡沫或造成标本溶血,影响检测结果。如标本溶血后会导致CK、乳酸脱氢酶(LDH)、血K等结果偏高等。 标本的保存。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但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广泛使用,单管标本可进行多项目成批测试,这势必造成标本量大的实验室,血标本采集后不能及时测试,因此,标本的正确保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采取的办法是将不能及时测定的标本以3 000转离心沉淀,分离血清后置4℃冰箱保存。有研究表明,血液标本室温放置24 h,多数生化项目检测结果在实验允许差异范围内。除GLU、CK、CK-MB、LDH、URIC、K+不宜以原始管在4℃冰箱保存过夜后测试外,用于其它常规生化检测项目的标本均可以4℃冰箱加盖保存过夜。
2,分析中阶段 2.1 仪器因素 严格执行仪器的校准程序,试剂以及校准液符合测试仪器的反应体系,试剂质量要稳定、可靠,分析方法要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2.2 试剂因素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吸样针、试剂针、搅拌捧及比色杯是常见交叉污染的原因,称互为干扰的项目为交叉污染对。①测定试剂中含有下一测试所要测定的底物,直接干扰下一检测的测定结果。如:淀粉酶(AMY)试剂中含有较高浓度的Ca2+,可能对下一个Ca的检测结果造成正误差;②试剂中含有的某种试剂成分与下一反应所要测定的底物有作用,因而干扰下一反应的测定结果。如胆固醇试剂中含有胆固醇酯酶,可水解胆固醇酯开成游离胆固醇,引起对游离胆固醇测定的干扰,两者形成污染对;③该试剂中所引导的反应对下一个项目的反应进程带来间接的干扰,下一项目所测定的是前后两个项目反应的综合作用结果。如UA试剂盒中含有的尿酸酶混入测试CHOL的比色杯中时,引起正误差。
3,分析后阶段 目前大多数检验科室都实行了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病人资料、检验数据网上共享,各实验室当天的测试结果通过联机即时传达电脑网络,这种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以往由人为抄录结果时发生的误差。但由于电脑并非人脑,工作中常常发现,因标本分离不好或仪器管道堵塞而引起结果偏差,所以数据的审查与核对就显得更加重要。每份报告均要求有经验和一定资质的人员审核,对有异议的报告要结合临床正确分析原因,重新核对标本,重新检测复核,把好质量关。
4,对策及建议 4.1 完善制度,认真实施
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文件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级管理制度,如:标本查对制度,仪器校准、保养管理制度,试剂管理制度,各种实验的标准操作(SOP文件),新项目新方法的评价,质量控制操作程序,实验操作考核制度,差错登记、安全管理制度等等。各种制度紧密结合,始终贯穿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全过程。
4.2 加强与临床沟通 检验科与临床配合的好坏直接影响诊疗的质量,两者结合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环节。因分析前质量控制大部分是由临床完成的,这就要求检验科需加强与临床联系,对标本正确采集及影响测定的各种因素进行告知和培训,为临床正确分析结果提供参考意见,促进检验医学和谐发展。
4.3 做好临床常规生化的室内质量控制 每日工作前,执行严格的校准程序,先测定质控血清以监测仪器的工作状态及试剂的质量,一旦发现失控,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改善后方可进行当天标本的检测。在每批标本测定的同时,随机测定质控血清,以监控仪器测定的漂移。为保证检验质量,使用的质控血清统一向临床检验中心购买。使用质控品时,实验室要重复检测以决定每批质控品在本室的统计学参数。在报告检验结果前,质控品结果必须达到实验室设定的可接受标准。
4.4 积极参与各级临检中心的室间质控评比活动 室间质控是实验室认可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实验室开展项目的基础,反映了实验室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临床常规生化室间质量评比活动是相互校正各参与实验室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各实验室之间的结果有可比性,减少实验室内的系统误差等。
4.5 危机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应用 危急值是一组代表会危及患者生命的数据,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出现危急值的标本必须复查,结果及时报告临床。
4.6 提高检验人员自身素质 这是生化检验质量的保证。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检验技术与专业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注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不断加强检验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要着眼于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掌握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的知识,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提高科室整体业务水平。增强工作责任心,加强检验设备的维护,确保长期保证常规生化检验的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