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抗体 抗原 磁珠
查看: 1646|回复: 0

CK-MB必须淘汰!可检验与临床准备好了吗?

[复制链接]

4673

主题

4680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392
发表于 2021-2-7 22:4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真路  许俊堂  蔺亚晖  梁岩  孙艺红  周洲等代表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心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
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委员会

近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急性心血管病治疗协会(Association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ACVC)生物标志物研究组撰文指出: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在诊断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方面已无用武之地,CK-MB该退出历史舞台[1]!这篇文章引起临床和检验同仁的极大关注!毕竟CK-MB曾经是MI诊断生物标志物方面的“金标准”。




有赞同,有反对,有中立。有争议很正常,但最终要回归理性。面对争议,有如下几点看临床与检验专业之间能否形成共识?


心梗三项“铁三角”正在被打破


从心梗三项(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K-MB)中脱颖而出的肌钙蛋白(cTn)经30多年技术进化,实验室从最初需要24-48小时检测时长,缩短至现在9-18分钟。且检测敏感性提高1000倍以上(达到ng/L水平,40mg心肌坏死即可检出),尤其低值检测稳定性也有极大提高,即高敏肌钙蛋白(hs-cTn:在第99百分位参考上限浓度下的变异系数≤10%,且能在不少于50%的表观健康成年男性和女性中均能检出cTn)[2, 3]。


高敏肌钙蛋白(hs-cTn)的心脏特异性近乎100%,是“心肌损伤标志物”,其升高不可与心肌梗死划等号。肌钙蛋白是实验室对心肌损伤/坏死的判断,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诊断。任何实验室标志物的解读不能脱离临床背景。[4]


尽快诊断或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刚需”。随着肌钙蛋白检测敏感性和低值检测稳定性不断提高,在临床应用中有三大优势:





一是诊断MI的“时间窗”不断提前,从最初的0/3/6h-12h诊断流程,到2020年ESC NSTEACS指南的0/1/2h+0/3h诊断流程[5]。


二是让临床更安全排除AMI。全球15个队列荟萃分析显示,采用接近最低检测限(LoD)的低值和极低变化值(△)排除策略,就诊时AMI漏诊风险不超过5/1000,1个月内AMI或死亡风险不超过2/1000[6]。


三是以肌钙蛋白高于第99百分位值为必要条件的心梗定义应用,使以前诊断为不稳定心绞痛(UA)的部分患者现在诊断为AMI,让临床有依据果断采取干预措施,结果是患者获益显著增加。这一结论ESC/ACC已用10年时间(2000-2010年)得以验证[7]。





脱离心梗三项“铁三角”的高敏肌钙蛋白还找到了更广阔的“舞台”——心血管疾病风险分层。不仅体现在慢性冠心病患者的风险分层,也体现在普通社区人群的风险分层;不仅能改善传统经典风险评估模型的效能(如纳入高敏肌钙蛋白的Framingham Score效能提高34%),还能与预防性干预效果平行。从已有证据来看,CK-MB似乎与这个新舞台无缘。[8]


高敏肌钙蛋白建立“新秩序”并不一帆风顺


随着“高敏肌钙蛋白”逐步走入临床,初期“心内科增加许多不应该的会诊”问题会突显。欧美若干年前也曾如此,他们激进而不失谨慎,在FDA批准前做了大量宣传教“临床洗脑”工作,形成一系列“共识/规范”[3, 5, 9, 10]。我们怎么办?只有检验与临床不断沟通交流,尽快形成共识!


关于肌钙蛋白所谓“假阳性太高”问题。其实绝大多数是未悉心查找原因的真阳性——心肌损伤,临床不仅要管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肌损伤,还要管“氧化应激”,“儿茶酚胺”,“炎性损伤”,“侵润性疾病”及外伤等方面对心脏的损伤。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患者预后不良已成为共识。


临床面对肌钙蛋白升高最重要的是:尽快判断是急性心肌损伤使肌钙蛋白升高,还是慢性心肌损伤使肌钙蛋白升高,是缺血性还是非缺血性。如何提高肌钙蛋白诊断特异性?结合临床症状+动态观察肌钙蛋白浓度变化是“法宝”。与CK-MB不同,仅有极少的肌钙蛋白异常升高可能是真的“检测假阳性”,这是任何免疫反应都不可避免的,CK-MB免疫法也不例外!检验和临床专业要知道如何判断这种假阳性。


CK-MB何去何从?


目前CK-MB只有两个“可取之处”:一是判断MI发生时间(主要是几天前发作的MI),二是围术期再发心梗早期判断(出自2020 ESC NSTEACS指南)。[5]


我们知道每克心肌含有1.4mg CK-MB,5.2mg cTnI, 10.8mg cTnT,含量越高越容易提早检测出。因此,在普通敏感性肌钙蛋白时代,CK-MB在血中1.5h-4h就可检测出,24-36h就会恢复到基线水平。普通cTn要4-6h才会在血中检测出,且cTnI在血中存在7-10天(cTnT则存在10-14天)才能恢复正常,所以需要“心梗三项”帮忙弥补单独普通肌钙蛋白血中出现时间较晚,升高后血中半衰期较长的短板。


“ESC/ACVC生物标志物研究组”撰文中指出“尽管cTn较高,但仍很容易观察到cTn再次升高的意义”,而CK-MB对于诊断再梗死缺乏临床证据,否定了2020 ESC指南。我们认为这一条建议需要临床加以验证。并有如下担心:




1、围术期再发MI引起的肌钙蛋白升高,面对前次大面积MI引发肌钙蛋白从极高峰值处下降的“泥石流”能否体现;


2、有些患者并未连续监测以判断峰值及变化趋势;


3、有实验室针对超过检测上限的样本不进行稀释重测,只是报告>XX(患者有可能几天内都是这种结果),临床无法观察到动态变化;


4、cTnT在几天内出现的“二峰”现象等。


我们是否能从容面对?




CK-MB在中国立即退休,我们准备好了吗?


从近10年来NSTEMI诊断队列研究结果来看,与hs-cTn相比,CK-MB的灵敏性、特异性、阴性排除值、阳性预测值均不及前者,从研究NSTEMI诊断的学术上讲,CK-MB已无价值。而在梗死诊断中CK-MB到底价值几何?国内外的临床数据都很少,仍需要数据支持。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国情。我们各家医院使用的肌钙蛋白检测系统“五花八门”,检验质量和临床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如使用的肌钙蛋白敏感性较差,又盲目取消CM-MB这一帮手确实有风险。还有,各家医院检验科能否时刻落实“高敏”,如极低值处(LoD-第99百分位值间)室内质控是否每天在做,并在控;设备日常保养措施是否能做到位;每家高敏肌钙蛋白检测系统cutoff值设定好没?是否男女分设?制定的是否科学?


最为重要的是,我们的临床医生面对不同的临床背景能否“游刃有余”地应用高敏肌钙蛋白等等。我们准备好了吗?




2020年ESC NSTEACS指南的发布意味着国际业内真正进入“高敏肌钙蛋白时代”,CK-MB退出历史舞台已是必然,只是考虑到中国实际情况,目前只能顺势而为。


目前,最紧迫的是:检验与临床都要加强学习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Jaffe, A.S., et al., ESC Study Group on Cardiac Biomarker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cute CardioVascular Care: A fond farewell at the retirement of CKMB.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1.
2.        Garg, P., et al., Cardiac biomarker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from history to 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Internal and emergency medicine, 2017. 12(2): p. 147-155.
3.        Wu, A.H.B., et al., Clinical Laboratory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Troponi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Expert Opinion from the Academy of the American
------------------------------------------------------------------------------
​End

1700人QQ大群,欢迎加入
1号QQ群:140978441
2号QQ群:951835987

490人微信大群,欢迎加入
群主微信号:1678200596

IVD原料论坛:www.BBSivd.com

IVD原料世界--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1号QQ群:140978441|2号QQ群:951835987|Archiver|手机版|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GMT+8, 2024-12-22 17:08 , Processed in 0.108502 second(s), 1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